沿革
竹子門工作站設於1908年(民國前四年),日據政府開設台灣電力公司竹子門發電廠時,併設公共埤圳獅子頭圳與竹子門發電廠時同時設立,並於1911年(民國前一年)完成。本區之水源都取於高屏溪上游荖濃溪,再利用竹子門發電廠後的尾水灌溉獅子頭水利組合美濃與旗山一帶之耕地,其主線經河邊寮、十穴、九穴。本區灌區內設「竹子門」、「中壇」、「吉洋」等三個監視所,執行灌溉業務。
於1948年(民國37年2月)竹子門監視所更名「竹子門灌溉工作站」,後簡稱「竹子門工作站」。並於1978年(民國67年)設立竹頭角擴灌幹線(又稱三幹線),由龍肚經九芎林、大埤頭、竹頭角、埤頭下,終點於美濃往杉林月光山隧道前,全長12公里。
本站事業區域位於高雄市美濃區的美濃、龍肚、龍東、吉洋、中壇、竹頭角等段,南起於龍肚山麓與六龜鄉交界,西鄰中壇工作站區域,南鄰吉洋工作站區域,北延至美濃山麓邊緣。本站灌溉面積包含獅子頭圳及龜山圳兩個灌區合計1,643公頃,其基層組織目前編制有10個水利小組及28個班。
十穴制水閘門
竹子門工作站水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