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一、工作站前身
(一)本站轄區早期為官舍埤圳時期,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獅子頭圳工程開鑿。水利組合時期獅子頭圳(原官舍埤圳民國11年3月制度廢止,4月1日認定為公共埤圳,5月17日獲准設立組合)合併中圳坡改為獅子頭圳水利組合。
(二)民國34年10月台灣光復後,政府派員接收。
民國35年11月31日水利組合一律改為農田水利協會。
1939年3月獅子頭水利組合設立後迄今,分為竹子門、中壇、吉洋三個工作站管理營運。
二、工作站成立及變遷調整經過
(一)獅子頭圳:原名「塗庫圳」創設人姓名不詳,灌溉面積原先只有二十八甲。明治41年(西元1908年)日據政府頒布「官設埤圳規則」,本圳即以發電及灌溉雙重功能,被選為「官舍埤圳」予以改建,將竹子門發電所所發電尾水及餘水全量供作灌溉用水,並將進水口遷移,使進水量增至每秒3.50立方公尺,同時另在荖濃溪設制水設備以穩定水源,並開鑿圳路一條、支線六線、分線十二條及排水路等工程於1908年開始興建,1911年3月竣工,1922年3月「官舍埤圳」規章廢止而設立獅子頭「公共埤圳組合」,5月1日奉准設立組合,1940年2月15日合併旗山水利組合,水利組合時期至民國34年(1945年)十月台灣光復而告結束。
(二)本站轄區界東起竹子門站龜山區域毗鄰,南邊延伸里港鄉、土庫村、瀰力肚村(屏東縣境) ,西邊至高屏溪,北銜中壇站區清水排水為界,管理面積2,350公頃,跨越美濃、旗山兩鎮及屏東縣里港鄉。
(三)本站成立設於美濃區吉東里中正路三段361號。原有辦公廳因年久於民國77年在原址重建二樓辦公廳舍,78年完工落成。
(四)轄區歷年重劃情形:
民國75年辦理農地重劃,南隆重劃區,本站一幹分本線,三支線北面參加重劃,有龍中、吉 東、清水等段。
一幹三支線以南與一、二支線區域尚未重劃,目前二支所屬部分吉安段,則在重劃中。
(五)主要構造物設置情形:
一幹線制水門、電動水門六座
一幹一支線制水門、電動水門六座、分線水門七座
一幹二支線制水門、電動水門七座、分線水門十九座(五號制水門停止使用)
一幹三支線制水門、電動水門七座,分線水門十三座、九排排水電動水門乙座
手巾寮排水制水門:電動水門乙座(停止使用)
吉洋排水制水門:電動水門乙座
九排排水制水門:電動水門乙座
(六)主要水源:
地面水:取自荖濃溪經竹子門發電所發電後尾水流入獅子頭圳導水幹線(一、二、三幹線)。
地下水:利用電動抽水機抽取地下水水源,做為補給灌溉用水。